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 正文

做好人才评价意义深远

发表日期:2018-7-2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关键词:人才评价

近年来,各级各类人才工程和人才计划所造成的人才“帽子”满天飞问题备受诟病,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何加快人才评价机制创新,充分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各界人士日前纷纷为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献计献策。

人民日报:人才评价容不得“永久牌”标签

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人才创造活力不断增强,但人才评价制度还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让科研人员有意见的,就是一旦获得某种荣誉、戴上某种人才“帽子”,就相当于贴上了“永久牌”标签。以某一阶段取得的成就“定终身”,既不合理,也容易产生一些负面作用。

客观来讲,对那些在科研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初衷是让人才有更多的成就感,激励他们为科技创新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大多数获得荣誉的科学家也是这么做的。但人才评价中存在的不合理方面,确实导致少数专家、学者不思进取,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吃老本”。个别地方简单地以“帽子”论英雄,项目、资源、经费等都向“帽子”倾斜,助长了浮躁、功利之风。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一流的创新人才,必须发挥好人才评价机制这一“指挥棒”的作用。当前亟须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

为此,要探索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揭掉人才评价的“永久牌”标签,坚持唯才是举,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可以设置动态评估周期,让人才根据不同研究类型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任务目标体系,实行优胜劣汰、能进能出的动态考核管理机制。对不达标的予以“摘帽”,通过评估的则继续支持。

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还要坚持分类评价科研人员及其科研成果。科学研究是复杂的高智力活动,不同学科的特点并不相同,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我国已出台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应将其进一步落到实处。要根据不同职业、岗位、层次的人才特点和职责实行分类评价,坚持共通性与特殊性、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分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对于基础研究成果可以引入同行评价机制,应用研究成果则可以用户和市场评价为主,特别是对于从事应用研究、社会服务和技术转移的科技人才,可引入第三方评价。

(本文作者冯华,原载《人民日报》,有删节)

人民网:消除人才评价的“繁文缛节”

人才评价作为“指挥棒”和“风向标”,决定着人才发现和培养的导向,影响到人才使用和激励的效果。怎样识别人才,如何评价人才,不仅事关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而且事关创新战略的驱动和发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那种简单“以文识人”“以证取人”的人才评价机制,显然不利于调动各行各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对那些处在一线和基层的人才,往往是有才无“文”莫进来、有技无“证”难评上。针对这些问题,今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工作性质的人才细化评价标准,标志着简单地凭学历分高低、唯论文论英雄、按资历识才干的评价方式开始改变,一套科学精准、客观公正的评价人才机制正在形成。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既要有“高精尖缺”的人才,又要有“简单实用”人才;既要有“象牙塔”上的人才,又要有“泥土堆”里的人才,这就决定人才评价不能简单地以学历、职称、论文为标准一概而论,对不同层面、不同行业的人才评价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而要坚持“干什么评什么”,突出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的差异性。只有把工作实绩和社会价值作为主要标准,使人才评价标准更加接地气、更有实践性,才能引导各类人才在推动改革发展中干事创业,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术业有专攻,人才有专长。消除人才评价的“繁文缛节”,要围绕解决人才评价主体单一、专业不强、手段趋同等问题,在“谁来评、怎样评”等环节上下功夫。适应人才分布的广泛性和岗位的专业性,建立以“同行评同行、内行评内行”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发挥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作用。通过向用人主体放权,尊重用人单位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人才评价权限,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自主开展评价工作。打破户籍、地域、所有制、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把人才评定的大门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新兴职业等“体制外”领域打开,充分发挥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

(本文作者胡军,原载人民网,有删节)

中国组织人事报:构建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

构建良好人才生态需要丰富人才成长的平台,让人才看到这里有施展本领的舞台,有干事创业的氛围,让他们在实干中发挥所长。要在重大项目中造就人才,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发挥作用为根本,在项目中给人才压担子,推动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发展动能,让人才开阔眼界、得到锻炼、释放潜能。要在创新平台中成就人才,着力打造一批功能齐全、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产业平台,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土壤。

优化人才生态,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健全灵活的用人方式、用人机制、激励模式,在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中释放人才发展活力。针对优秀青年人才,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充分考虑到青年人才的发展潜力,大胆使用,促其成熟,使人才在自身能力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让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用好分类评价的“指挥棒”。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健全人才评价标准,改进和创新人才评价方式。

生态好,环境优,则人才聚,事业兴。反之,则人才失,事业衰。人才发展的环境已经成为构建人才良好生态的关键要素,要充分调动政府、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营造拴心留人的服务环境。尊贤爱才让人才“活”起来。全面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既注重专家人才、高层次人才,又注重一线工人、基层人才,让所有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才,都能得到爱护和尊重。

(本文作者蒋刚,原载《中国组织人事报》,有删节)

《中国教育报》2018年07月02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