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 正文

今天,哪些因素在主导中小学转型?

发表日期:2018-6-6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高考已经不能涵盖学生应对将来社会变革的所有技能需求了。所以,在应对高考需求的同时,应考虑怎样对学生进行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 ——苏珊·斯克拉法尼

近日,美国历史上十分具有改革意义的项目《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牵头实施者和美国STEM(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政策的参与制定者、美国教育部前副部长苏珊·斯克拉法尼受北京师范大学之邀前来做学术交流,本刊记者就今天中小学转型中的一些问题与其进行了对话。

改革高考体系是学校教育变革的核心

记者: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教育需要更加关注儿童对未来变化的应对。那么,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应该进行怎样的变革?

苏珊:这个问题对中国来说是有挑战的。中国的高考体系很难变化,这就决定了整个中小学教育体系都要跟着高考跑。但我们都知道,高考已经不能涵盖学生应对将来社会变革的所有技能需求了。所以,在应对高考需求的同时,应考虑怎样对学生进行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

相比较而言,小学阶段因为还没有高考压力,在这一阶段更加关注和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可能性会更大,更有效的方法是在做中学,而不是仅仅学习某一种技能。所以,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学习选择和更加有兴趣的学习环境,唤醒学生学习的激情。

从初中开始,因为高考这个指挥棒,学校变革会变得更加困难。对住校学生而言,因为在校时间比较长,在课外可以参加更多各种各样的社团。但对走读生而言,安排起来就相对困难。所以,学校也要关注怎样丰富这些学生的课余活动。

作为学校最核心的领导,校长要更加关注与教师形成共识,更加关注教师发展,不断培养他们新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提升他们的素养。社会在不断变革,他们的很多素养也需要不断得到提高,否则就难以应对社会的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技术设备、科技的使用能力。另外一个措施是,让更多的家长和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时,他们会有很多很好的想法,非常真诚、开放地分享。

记者:中国正在跟应试教育作斗争,但美国成功避开了应试教育并培养出了杰出人才,这是怎么做到的?

苏珊:美国之所以可以避开应试教育,最关键的是因为大学很早就开始思考应试教育的成绩对学生的素养来讲有多大代表性,在这方面大学的主动性起了很大作用。所以,大学学段以下的这些学校压力就比较小。在美国,也有SAT(美国大学委员会主办的考试,其成绩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大学入学资格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这样的考试,但是一般是由学校以外的第三方机构提供考试或者培训,所以学校压力就比较小。比如说SAT,现在有很多在线的培训机构,所以孩子不需要花钱去准备,只要在网上练习后再考就成。从大学录取角度来讲,学生只要不断地去练习、认真去准备就可以考好的这些东西,是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情况的,所以入学考试成绩占的比重就比较小。很多研究表明,学生录取成绩和他们平时成绩比起来,还是后者更重要,他们的GPA(平均学分绩点)更能反映他们的学术水平。所以,大学对于SAT这种考试,学生可考可不考,考了做个参考,不考的话看学生的GPA就行了。除了GPA以外,他们更看重的是教师推荐信、学生个人陈述以及学生平时做了什么事情等这些更能反映学生情况的资料。

记者:在中国一些学校里,会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参加一些学科竞赛来提高升学率。

苏珊:这些学校会把尖子生抓出来去参加各种比赛,最终使他们去了好的高校。这个可能和美国的“天才教育计划”比较接近,这一举措未尝不可,因为这种尖子生就需要这样额外的活动和机会,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注时代与学生需求是对当今教师的要求

记者:我们来到一个新的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有了一定变化,那么应怎样培养当今的教师?

苏珊:从校长的角度来讲,应该和教师一起关注这个时代的需求。而教师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再就是不断反省自己在哪方面需要提高,学生有哪些需求。作为学校的核心领导,校长应该带领一些比较资深的优秀教师和一些新教师一起发现问题,探索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师培训和有针对性的教学培训。

目前,无论中美,教师最习惯的一种方式就是做一套PPT(演示文稿)来讲。但是,有参与性的团队协作和教学相长的课堂互动是最被期待的。其实,很多教师却不知道这点,即使知道也缺乏操作能力。所以,从教师发展来讲,更重要的是,要在现场教给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实施教学,如何即时收集反馈信息并据此进一步改善教学。而教师则可以用手机把自己的整个课堂录下来,回去就能看到哪些学生没有被关注到、哪部分可以提高等,通过这个视频不断反省,来对自己有所提高。

记者:怎么让教师喜欢他们的职业?

苏珊:除非在选择这个职业时就有对它的激情,如果让教师在职业发展中去热爱这个职业,是挺难的一件事。在新加坡,选择教师的方式有两点很重要,一是看候选者是否可以和孩子交流得很好,二是看候选者是否真正爱孩子。有些人在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并不是因为真的喜欢孩子,他们或许只是觉得当教师拥有一定权利和权威,出于这种原因选择当教师的话,让他们喜欢这个职业就很难。很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进入教师职业时就没有足够的激情甚至专业水准,那么他们在这个职业中逗留的时间也不会太长。

记者: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苏珊: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有很多地方相似,但是也有很多不一样,这方面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师质量。在中国,想当教师的话会有很多道门槛和很多要求,但现在在美国,任何人想当教师都可以,这种情况尤其出现在公立学校。在我年轻的时候,作为女孩来讲,只有三条出路:当教师、护士和社工,在这三个里面当教师是很好的一个选择,所以会有很多年轻的、聪明的女孩就去当教师。但是现在的选择会特别多,所以想当教师的人数就会迅速下降,尤其是一些很聪明的人。目前,在美国想当教师的人其数量已经降到了最低点。所以现在的教师一方面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创新意识,只会一条路这么教下去。还有,在美国,教师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并且越来越不受尊重,而且收入也不高。所以,很多人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当教师,招聘教师就越来越难。

不过,美国也有成功的应对经验,如《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鼓励教师到薄弱校去,并给予资金上的激励;另外就是在名校招募一些非常优秀的毕业生,让他们到贫困地区的薄弱校去工作两年,因为这些学生都非常优秀,非常有激情,所以他们会给学校带来很多改变。

注重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是学校走向未来的基础

记者:中国的基础教育面临很多难题,比如学生辍学、高考改革等。不知道美国有没有遇到同样的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

苏珊:如今在中国遇到的教育难题,在美国多多少少都会有的。在美国,教育资源也是十分不均衡的,不同学校或学区差别非常大。这些年来,有了一种政府提供公共教育经费给私人机构管理的学校。这种学校一般都在低收入地区,采取的措施一般也是让学生有更多的在校时间和更多的考试,这个均衡教育资源的措施非常有效。

美国的辍学情况比中国严重,而且分布在各个学段。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学校不感兴趣,但跟中国一些学生辍学后可以去打工不同,这些孩子根本找不到工作,因为没有学历,没有地方要他们,所以这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另外一个辍学的原因是,学生认为学校没有教育好他们。对这些学生来讲,个性化的教学就非常重要。如果对一个班级的孩子只有一套教学方案的话,就会分成三种不同的层次:第一组孩子学得很快,会对学校不感兴趣,觉得学得很乏味;第二组孩子对教师来讲是最有效的学习群体;第三组孩子则根本跟不上,但他们不得不在学校待着,这样多年一直都跟不上,到中学以后,可能完全就没有了希望。

有一个很成功的经验,就是让这些学习困难的孩子投入到学校的学习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比如有些孩子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可能对学习根本不喜欢,而只喜欢运动,但是有多少孩子能真正进入到国家队、职业队中去呢?现在有这样一些学校机构,他们把这些对学习不感兴趣但是对运动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去学习与运动有关的媒体、医疗等这方面的事情,这就会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降低他们的辍学率。还有就是,针对孩子的问题,多提供一些个别的课外辅导。当然,这不是课外机构而是校内教师进行的一些辅导。

还存在一种辍学的原因,是学校对学生不感兴趣了。对此,学校应该由校长开始,提供给这些学生个体的关怀,让学生觉得在学校是有人真正关心他们的,他们就不一定会离开学校了。而对教师来讲,他们往往喜欢听话或教了就会的孩子,但是对学习不好的孩子会找很多借口,比如说学生家里不支持,学生以前就学得不好等,对这种情况要有所改善。

记者:您是STEM课程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这一课程越来越受到学校的欢迎,但是做法和成果各不相同,对此您有没有什么建议和忠告?

苏珊:每个学科都有自己专有的信息,但当学到更深层时,就会发现这些信息在不同领域是非常接近的,比如从工程角度做出的设计和从艺术角度做出的设计,是有很多共性的。所以,STEM课程要基于对学科深层概念的理解,由此会发现,很多学科有相关性,每个学科都可以彼此连接在一起。

记者:对于未来的学校,您认为是什么样的?

苏珊:学生学习会有越来越多个性化的需求,所以学校要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各方面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会给教师带来教育教学优势,因为这让孩子有了更大可能获得真正的个性化教育。但最关键要看接下来的十年教师有没有做好应对未来变化的充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要起到的主要是引导和辅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会变得更加重要。(本报记者 齐林泉 实习生 辛明)

《中国教育报》2018年06月06日第6版 版名:校长周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