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 正文

教育信息化迈入2.0时代,乡村学校该如何突围

发表日期:2018-5-7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等行动目标,并从8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行动计划,以提高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

面对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互联网+教育”蓬勃发展的趋势,教育主管部门也在提前预判,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新发展要求,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然而,许多乡村学校“互联网+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不够先进,在信息技术普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师生信息技术使用等方面还存在着缺陷与短板。在这种形势下,乡村学校要想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按期完成2.0目标,还需从以下三个发面加大力度。

第一,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设备向乡村学校、乡村教育倾斜。按照资源配置的常规性做法,项目的资金首先保障的是城区学校的教学需求,待城区学校完成信息化建设或信息化建设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才会向乡村学校延伸。而这时有限的资金面对巨大的需求,供需之间的矛盾就十分明显,乡村学校只能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尽量实现资金的最优化使用。

设施配备的滞后一方面是乡村学校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上存在的明显硬件短板,不仅不利于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还会给学校管理者、使用者造成使用上的心理压力,总是担心设备故障问题。另一方面,在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方面也难有所作为。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决定了不能单纯地靠口头讲解来实现能力的提升,要不断地实践才能消化理论知识,形成相应的能力。

所以,乡村学校要实现行动计划的目标,资金、设备等优先保障、优先投入是基础,这也是先决条件。要在实现“三通两平台”的基础上,按年度分批次加大投入,优先保障师生电脑需求、教学白板需求和相关电教设备需求,让乡村学校有机会接触到信息技术设备,有条件尝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第二,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达到人人会、人人通、人人用的目标。信息技术设备能否发挥作用,“互联网+教育”、大数据平台能否产生效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能否深度融合,其决定因素不在于信息技术设备先进与否,而在于人,特别是教师。

许多乡村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并不多,大多只会使用简单的办公软件。有些教师甚至连利用word输入文字、利用ppt制作课件、利用Excel处理数据都不太熟练,使用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平板等智能化设备来进行教学对他们来说更是具有很大的难度。为了解决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低的问题,教育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受制于各种原因,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对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仍处于低位运行的阶段。

对此,要建立从上到下的压力传导机制。教育部门要将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不能因为乡村教师的职业身份而降低标准。对于考核培训不合格的教师,要安排其重新学习,直到合格为止。学校要在强化培训力度、增加培训次数的基础上,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能力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坚决规定教师要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并对教师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考核。通过这种压力传导的形式使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使用的基本方法,进而提升信息技术使用的能力。

第三,要注重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频次。乡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属于“小众”学科,教学的时间、目标等较为随意,且不作为考试科目,学生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处于偏远化状态、“鸡肋”状态,这些明显不利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为此,要强化乡村学校信息技术课的地位,按照教学要求严格保障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同时还要加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力度,对学生进行专项技能检测,确保学生学得到、学得会、学得好,提高学生自觉使用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