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美术教学要培养工匠精神

发表日期:2016-6-15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读了几幅小学生精美细腻的绘画作品,有国画花鸟、国画山水、素描和漫画几种类型,画中准确生动的造型、稳定流畅的线条、层层变化的调子都是经过作者仔细认真观察之后再有条不紊、耐心细致地予以表现的,虽说绘画素材和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反映了作者安静平和的心态,没有一点浮躁的气息,从容不迫、匠心独具,让我联想到“工匠精神“这一社会热词。         
       从2015年五月一日起,央视新闻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只有那些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2016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具气质“工匠精神”,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媒体将其列入“十大新词”予以解读。
       “工匠精神”要通过教育从小培养,而美术教育首先要担当使命。虽说国家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的发展,但眼下中小学的美术教育现状华浮华的成分较多,学校教育学时过短却又内容繁杂,学习过程完全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做出精致完美的作品来,这样的教育虽说喊着创新口号,但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华而不实,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建设人才要求相去甚远。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课题组核心成员、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王大根教授曾以台湾高雄等地学校单元教学设计为例介绍和推广严谨细致的单元教学实施案例,但在现实美术教学中根本无法实施——慢工出细活,每周最多两节美术课80分钟,课后文化课学习任务又十分繁重,时间成了最大的短板,即使一些学生热情高、兴趣浓,愿意付出,但匆匆忙忙之中出不了精品。我们看到各类展赛中的优秀作品主要是学生在艺术社团或是校外美术学习活动中完成,但社团或校外美术只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课堂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主流阵地在比较中却黯然失色,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重视。
       《中国美术教育》曾刊载的一篇文章中说:美国社会学家克拉克认为,美国之所以在工业上超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与美国重视基础美术教育的关系很大,因为美术教育为人们未来工作“精益求精”打了底色。从我自身的美术学习、教学和工作阅历来看,我觉得这种说法很有道理。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但创新并不等于浮躁,浮躁则“欲速而不达”。基础教育的美术课堂要培养的不一定个个都是是美术人才,个个都是创新人才,但必须培养出做事具有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工作作风的未来建设者。
      观赏学生作品,也许有人会说这种绘画匠气十足,但万丈高楼从地起,离不开坚实的地基,齐白石就是从木匠出身的雕匠发展为一代国画大师的,没有匠心的积累与升华就没有大师。由此我们看到了“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工作中耐心执着、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我们需要在美术课堂上多点远见、多点耐心,多点“工匠精神渗透,多点激励、鼓舞和引导,创新地使用教材和开发校本课程,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工作作风,引导孩子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精做细,立志成长为大国工匠,造福社会,圆我中华复兴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