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禁止有偿补课的关键是解决唯分数评价问题

发表日期:2015-10-13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日前,中国新闻网报道,今年国庆假期7天,扬州学生忙补课,尤其是中学生,他们忙于到学校老师家补课,忙于到社会商业培训机构补课。教育部门发文明令禁止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但为什么有禁不止?关键是处罚太轻,没有威慑力。

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现象由来已久。2015年,教育部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首次明确规定禁止中小学和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虽然一纸禁令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不少地方的有偿补课现象已经降温,但是并未起到根治的效果,在有些地方,有偿补课现象仍然存在。

与此同时,校外有偿补课却在升温。这是因为,在职中小学教师被禁止有偿补课后,一部分有补课需求的学生只能去校外补习班补课。

从道理上说,要根治有偿补课现象,必须搞清有偿补课现象发生的本质原因。那么,有偿补课现象之所以发生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是教师自己强行要求学生补课增加收入吗?个别教师可能有这样的动机和表现,但是,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他们中的一些人之所以有偿给学生补课,根本原因是学生或学生家长的需求。孩子的考试分数上不去,找个老师补一下,而且还要找名师补习。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这种说法具有普遍性。

我国各地有那么多的校外补习班,也可以从侧面证明有偿补课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补课需求。而有能力满足补课需求的,一是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和退休教师,二是社会补习机构。

因此,要根治有偿补课现象,最为根本的方法是消除来自学生和家长的补课需求,让教育教学走向无需补习的常态。要想消除这种客观需求,光靠发发禁令显然是一种有缺陷的策略。要消除这种客观需求,教育管理者必须创造出学生和家长不需要补课的健康的教育生态。这样的责任是学校和教师的,更是教育管理者的,因为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评价制度的制定者不是学校,也不是教师,而是教育管理者。

教师是国家事业单位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工作者,应该自觉遵守教育部印发的禁止有偿补课的规定。但是,鉴于导致有偿补课现象发生且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并非来自教师,而是来自应试教育制度,来自教育管理部门几十年所坚持的唯分数评价制度。这种制度,具体地充分地表现在中考、高考的唯分数选拔制度和唯分数划线录取制度上。我们常说的考什么教什么,就是这种制度的教学思想意识产物。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题海战术和盯人策略。这就是我们把中考高考制度比喻为指挥棒的原因。换言之,是制度把教育教学往分数竞争上引导,学校岂能不办成分数竞争的功利场?

正是这样的应试教育制度导致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误入了应试教育歧途,而缺陷十分明显的唯分数评价反过来加剧了误入的程度。事实证明,误入的程度越深,分数竞争的程度也越深,同时还导致教育功利性越来越严重。譬如,学生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培训机构之间普遍存在的分数竞争现象,就是这种制度性作用所致。

正是为了竞争分数,不少学生和家长才对补课有了或弱或强的需求。多考一分,压过千人,这是中考的口号;多考一分,压过万人,这是高考的口号。这种广为人知的口号不就是赤裸裸的分数竞争宣言吗?怪谁呢?要怪就怪应试教育的制度。

在有些地方的高中招生中,长期存在择校生和择校费。所谓择校生,就是指初中毕业生未达到所报考志愿高中学校的计划内录取分数线,自愿要求交费就读该普通高中的学生。譬如,有的有的地方物部门规定,高中学校线下10分以内交1万元,线下20分以内交1.5万元,线下30分以内交1.8万元。这就是我国高中办学过程中“分数不够交钱上学”的现象。

分数既然如此重要,甚至成了决定一个学生能否上高中或能否上大学的关键,为了提高分数,补课需求也就成了客观的存在和必然的存在。

这种基于唯分数竞争的补课现象,从根本上说是应试教育制度所致,是唯分数评价所致,引偏了教育过程和目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为教育管理者,在禁止补课现象的时候,应该知道补课现象发生的根源,应该从应试教育制度看补课现象的实质,应该通过终结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评价的升学制度,去引导学校走向综合评价下的素质教育。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用综合评价方式评价教育教学质量,不再以单一的考试分数决定学生能否升学,不再单凭分数线划线录取,谁还会为分数焦虑,谁还会花冤枉钱去让孩子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