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让双导师制激活乡村教育发展

发表日期:2015-8-28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时下,许多乡村学校都处于尴尬的境地中,原因在于,一方面大量教师流失,另一方面,生源也在不断地减少,这种先天性不足,导致很难与城里学校竞争,然而,地方教育部门硬是咬碎钢牙,对城乡所有学校进行一视同仁的考核,这就让乡村学校管理者为之吃不好,睡不香。

目前谈论教育改革,常常以折腾为代价,就是没有认真地思考,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师生从繁重的教与学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在校园里没办法享受幸福,而是觉得度日如年,这显然不是教育改革家愿意看到的。

置身于乡村学校十多年,我见过学校的波澜起伏的变化,曾几何时,学校热热闹闹,人丁兴旺,如今,学校冷冷清清,实在有种说不出的滋味。许多教育改革家都认为,课改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改课,然而,许多课堂改过来了,效果到底如何,许多老师心里没底,大多数家长自然担忧,为此,许多人是戴着镣铐尝试着改革课堂,又不敢过分迈大步,自然搞得课堂不伦不类,反而在无形中加重了师生的负担,这样纠结式的改革常常让学校发展走进怪圈,学校需要改革来发展,然又害怕改革失败,陷入万劫不复之中。

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然而,乡村学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家长往往能够重视的也不是大多数,这就要求教育改革者真正意义上思考如何为师生的需求去着想。

不要以为乡村学校的师生就不需要进步,殊不知,一些稍微优秀的教师为啥愿意挤破脑袋也要到城里去,除了城里有各种优势外,还有就是学校可以给以自己专业成长提供重要平台,而广大学生为啥宁愿挤在六七十人的教室里,也不愿意在乡村学校待下去,说到底,还是希望能够拥有一流的教育资源,这一切注定了乡村学校发展存在着桎梏。

我觉得乡村学校想要从尴尬境地中突围,双导师制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乡村学校改革成败的关键,如果不把双导师作为乡村课程改革的前提,可以说,再怎么样提供花样繁多的课堂改革样式,乡村教育改革也会以半途而废的居多。

不是经常有乡村学校管理者感叹,我也算是对教育改革尽心尽力,然而,还是没办法让学校走出困境,这到底是什么方面出了问题。

有人说教育改革到底为了谁,我发现当下的改革往往偏离了服务对象。许多改革之所以推进,完全是为了专家研究成果里贴金,为了学校管理者脸上有光,就是不愿意真正意义上服务于广大教师,让学生从根本上得到收益。

这里的双导师制包括教师和学生这两种对象,由于乡村学校师资相对而言比较薄弱,作为学校管理者,有必要以备课组为单位,形成互助组,让能力稍微强的教师起示范引领作用,甚至可以与教育资源丰富的大学或者实力强劲的兄弟学校结成联盟,主动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广大教师建立一种信念,那就是不改变自己,不改变课堂,一切就会落伍,自然会误人子弟。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爱与被爱的关系。乡村学校,能够真正留下了的学生,家庭十之八九都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家庭一切都比较宽裕,人与人之间齐心协力,只要稍微找点关系,都会让自家孩子到城里就读,这也是地方政府愿意看到的。为啥呢,如今,许多地方政府喜欢把孩子入学与施教范围紧密结合起来,为此,故意让城乡教育不均衡,人为地制造择校热,导致许多条件优越的家长只能到城里买房,如此,真正受到伤害的就是乡村教育。

有老师感叹,多年前,还能够教出特别优秀的学生,现在,就算过去中等的学生也很难教到了。也许有人说,不是也有乡村学校会出现一定范围内冒尖的学生吗?殊不知,这样的漏网者不过是一个个的偶然,说不定家长害怕麻烦,或者不愿意多花钱,才在不情愿的情况下把孩子留下来。可以说,许多次家访,我和妻子发现,那些问题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父母不在家,或者家里教育理念不统一。

一旦乡村学校实行双导师制,教师在相互帮助、探讨中会有一定的成就感。试想,被帮助的教师看到自己进步,帮助人的教师享受发自内心的快乐,这又有什么不好呢?关键问题在于学校得考核,如果学校考核不强调团队精神,一味地搞什么个人英雄主义,那么,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导师制,他需要教师之间相互尊重,在业务上相互探讨,借助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兄弟学校教师成功的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形成更加有力的进步模式,这是团队中任何教师都愿意看到的。

为啥一些乡村教师到了城里学校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说到底,人家那儿从来不缺人才,关键是看你手上到底有几把斧头,这时候,学校管理者就算不怎么作为,教师之间也会不由自主地形成一股力量,每个人都向着更好的目标努力,自然在前进的过程中,人人都能从中收益,这种变化自然吸引着更多的教师向城里靠拢,更何况,哪里有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很显然,这更能激发教师的进取心与责任心。也就是说,学校管理者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应该让真正投身教育的人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而不是一个劲儿地打压教师,让每个人都失去应有得尊严。

教师一旦拥有了积极性,自然愿意付出百倍的努力,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爱,让学校有了转机的可能性。蔡林森先生在永威,之所以利用较短的时间创造奇迹,说到底,这位可敬的老人愿意走进教师,来到学生中间,蹲下身子听听学校师生的诉求,望闻问切之后,积极思考学校的出路到底在哪儿,不会犯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实事求是为学校师生的幸福体验想尽办法,就算大家吃了许多苦头,但是看到了希望,一切苦也就算不了什么了。

乡村学校的孩子更需要来自教师的爱,恰好,在乡村学校生源外流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被小班化有利于实行双导师制,对于学生,学校完全可以让一个教师带几名学生,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更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状况,这种实实在在地帮助会让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人的智力绝大多数都差不多,关键在于家庭背景不一样,自我性格不同,这些无形中制约了孩子在学习上是否能够专心致志。同样的孩子,如果没办法享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总觉得后脑勺冷飕飕的,你能指望这样的孩子在学业上能够有进步吗?

一个教师带三四名学生,从学习、生活、健康上关注孩子的成长,这有利于孩子安心的学习,温馨的生活,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孩子认识世界的目光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内心深处要求进步,那么,学习再大的事儿也会变得简单起来。

乡村学校发展不是无路可走,关键是教育管理者心中有没有装着教师和学生,一旦从根本上尊重人才,愿意给每个人提供享受成功的平台,我看再怎么困难的乡村学校也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希望。

面对乡村教育,我们需要在仰望课改星空的同时,不妨脚踏实地地实行双导师制,让置身在校园的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进步,这看似遥远,只要一道走路的人多了,美丽的世界一定属于我们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