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日期:2014-11-21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将历史学科中的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巧妙的融合,培养初中生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它也体现了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深人性、发展性。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开放的环境带来了各种刺激和诱惑,因此在历史学科中渗透心育,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心理健康又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符合新课程理念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新的课程目标所提倡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的人格等都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健全的人格的塑造因为健全的人格不仅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志;而不良的人格往往是导致个体心理疾患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发现,不良的人格特征是许多心理疾患的基础。学生时期是个体人格迅速发展并逐步定型的时期,因此,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预防和纠正不良人格的发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深入发展的标志,也是现代学校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课程实施策略的改进和提升,反映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责任
    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历时多年,对某市500多个班的两万多名中学生进行了测试,所得结果表明:该市三分之一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归纳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病症状主要有:人际关系敏感,有敌对倾向;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不能自控,思维偏激狭隘,很难与人合作;抑郁苦闷,无精打采,重的有自杀念头;焦虑烦躁,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总觉得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不公平,概括起来一句话:缺乏健全的人格。这要求每个教育者要大力加强中小学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在这里“智”,不仅指知识能力,更指做人的准则、处事的经验。因此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历史学科的内容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载体
   学科教学中能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取决于学科课程本身及其教学过程是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事实上,历史学科的特色决定了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历史学科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历史研究不仅要求得历史真相,揭示历史内在的本质、规律,还要对历史的意义做出一定的评价。为了求得历史真相,揭示历史规律,历史学家需要收集证据,复原事实,做一番归纳概括;为了评说历史的意义,历史学家需要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历史做出肯定或否定、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判断。这便体现了历史学的人文性、教育性。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首先要看能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找到结合点。初中历史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在这些主题中都可以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品德的培养、意志的培养的范例在历史学科中比比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这样的教育更直接具体,更有血肉,潜移默化中可以帮助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众多名人伟人嘉言懿行对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如《秦汉开拓西域与丝绸之路》我们根据教材所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注重心灵体验,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不屈不挠、用于冒险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另一方面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历史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对课程本身的积极建构,又是课程实施策略的一种改进和提升,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