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闲侃“抢”与“让”的自然统一

发表日期:2014-11-17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小时候,父亲就不知从哪儿听说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兄弟俩也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毕竟那是个物质还非常匮乏的时代,一碗饭都是那么的珍贵无比。

相互谦让,不去斤斤计较,这是父亲送给我们的最好礼物。后来,自己上学了,也明白了孔融让梨故事的全貌,紧接着,又读《三国演义》,更加了解了这位让梨的名人,也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最后死于曹操的刀下。“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反而是先生儿子的话时不时在耳边震荡。

一个善于谦让的孔大学士,在英雄辈出的时代,又那么悲惨的死去,看来历史从来不会为人类的美好愿望所左右。人们对这个故事非常感兴趣,几乎是代代相传,至少《三字经》里就有“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之说。有意思的是,大人们讲孔融让梨,又从根本上否定,《三字经》里面强调的是弟弟、妹妹要把好的东西给哥哥、姐姐,可现实却正好相反,似乎哥哥、姐姐一定要把好的东西给弟弟妹妹,如果父母不在人世,哥哥姐姐还要充当父母的角色,有句话说得好,长兄为父,长嫂为母,历史上的包拯,就是视长嫂为母的典范。如果潘金莲稍微正规一点,武二郎也会把她当做母亲一样看待的。

也就是说,在世人的眼里,一家人都需要相互谦让,而不是单线联系的。同样的是三国时代,许多人却在为得到皇权而奔向黄泉之路。用曹操的话说,没有他老子的努力,不知道世上有几人称霸,几人称王呢?这位英雄没有做皇帝,只愿意做周文王而已。曹丕非常聪明,明白老爷子的用意,在老爷子归天不久,就让汉献帝一遍一遍地写禅让书,他再一次次的推让,演绎出一套权力争斗的闹剧,自然,此时的让又向“抢”字转化,只不过挂了一个“禅让”的遮羞布而已。

没想到一报还一报,没过多长时间,司马懿的后人也以同样的方式迫使曹家让位,正如《西游记》里孙悟空所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人们喜欢用禅让的方式达到抢夺的目的,这在人类历史上也算是一个奇葩了。

禅让制,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美的权力交接方式,但似乎又有点可疑,毕竟现实版的权力争斗都不那么的温柔,更加令人惊讶的是,只要是历史可查的内容,似乎都不怎么样的光彩,尽管许多人把夏启当做禅让制的掘墓人,我看也不尽然。相传尧帝要把君位让给许由,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也就是说,儒家一直称颂的尧舜禹三代,也好不到哪儿去?

人们总是把“让”作为一种装饰品摆放着,至于怎样的到达目的,十有八九都是用“抢”的方式加以实现,只不过是明取,还是暗夺,这就看各人的造化了。

我发现,只有好东西,大伙才会想到去抢,比如一个好的职位,可以有千千万万的人虎视眈眈,绞尽脑汁地谋取,如果这玩意不好,那才不会有人去抢的,让这时是最美的动词。我们判断一个人在权力的道路上的走向,不是看权位是否上升,而应该关注这个位置是不是关键的。

为了达到一个目的,不只是一个人,甚至一个群体也会跟着拼搏,在这样的利益面前,制度的约束也会显得非常的惨白。

每到六、七月份,上至清华北大,下到每个所谓的地方重点学校,都会不约而同地抢生源,有时候,甚至是政府的行为,据说可以凭借这方面的努力,带动一方的经济发展。这样的利益关系一旦存在,任何的措施都会变得没有力量,一方面大力提倡就近入学,另一方面,电话、纸条一次次的来到教育主管部门,在我们这个时代,教育还要靠政府支持,又有谁敢去得罪这些大老爷。这就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乡村学校冷冷清清,城里学校人山人海,图啥,不就是利益在作怪吗?

杨绛先生非常喜欢蓝德写的一首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一个对生命真正关注的人,总会从争夺中解脱出来,放眼整个时代,不至于迷失人性中本来具有的快乐。能够把“抢”与“让”融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历史的伟大创造,但真正超越“抢”,保持一颗谦让的心胸,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韧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