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精彩生命课堂由自己决定

发表日期:2014-11-16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课改,说白了,就是看课堂本身发生的变化。有人说,课改年年改,改到最后还是自我否定,也不知是不是改革失败了。这样的认识导致许多人对课改本身并不热心,这其实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深入反思,一味地随大流恐怕不是改革发展正确之道。

一堂普普通通的课,上出来的效果也不会好到哪儿去?听课者时不时地进行交流,有人说,哎,这样的课堂,我看也平常。爱因斯坦先生写的《悼念玛丽·居里》这篇悼词,本来就是了无生趣,无需说多少,又会有什么出彩呢?细细思量,又觉得不对味,似乎有一股力量在地下蕴藏,需要有心人去挖掘、收获。

初中这样的课文太多了,总是以文本的个人看法来决定课堂的精彩,这是一种不怎么成熟的思想。我想,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不精彩,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自己的认识有关。我们的课改,并不是割裂开来认识的,每次课改之间应该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偏偏我们许多教育管理者和一线的教师把课改割裂开来,全盘否定过去的成就,对当下的课改又一知半解,从而出现了许多尴尬的局面。

《悼念玛丽·居里》这篇悼词,老师本着以学定教的原则,在活动中,让孩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是,孩子们并没有完全投入进去,读了许多遍,都没有真正地把爱因斯坦对玛丽·居里复杂感情读出来,其实,这个环节完全可以由我们的老师进行范读,或者在孩子们读了一遍之后,老师在进行范读,如果老师阅读自信心不够高,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朗读,这样的设计总比在那儿读了多少遍还读不出啥味道要好多少倍。

课改的认识决定了教师的行为,我们总是给教师设置许许多多的障碍,当然不会给课堂带来什么样的美好春天,只有老师真正地突破错误的认识藩篱,自己的课堂才会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有些人非常天真,总以为用一些简单的课堂环节设置,也就是所谓的课堂模式,就能够是我们的课堂发生翻天覆地地变化,殊不知任何模式的诞生都是建立在一定思想的基础之上。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学习、探索、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思想,再借助一定的模式才会产生知行合一的课堂生命力,那种先用模式在产生思想的课改思路无疑是本末倒置的。

任何一次课改,都会诞生一个个成功者,这些人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课改本身只是一个平台,关键还是老师素质本身,如果老师没有真正地理解课改的实质,只是在表面上依葫芦画瓢,自己的课堂永远没办法实现新的突破,反而会给枯燥无味的课堂雪上加霜。

一个老师,只要善于读书,不断地融汇各种教育思想,紧紧把握孩子的学习生态,把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多进行反思,自己至少会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取得长足的进步。可惜的是,许多老师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工作状态,过去的没有批判总结,当下的又不愿意深入学习,没有完全发展自己的个性,课堂肯定会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而没有了生命。

一个有个性的老师,他应该高度关注每个孩子的智慧生成,而不是仅仅着眼于课堂环节是否按部就班的完成。在《悼念玛丽·居里》这堂课上,我们的老师课前非常认真地设置了一个活动,让孩子们结合课文的内容给玛丽·居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写一则墓志铭。孩子们三言两语,很快每一小组有一个孩子在小黑板上进行成果展示。这个环节本身没有错,我觉得如果老师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智慧生成,还会有许多事儿去做。

老师可以在孩子上小黑板之时,巡视本班其他孩子完成的情况,毕竟班上也就三十多人而已,然后再根据黑板上的展示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我们的老师非常害怕时间来不及,七八块小黑板,老师只评价了两块黑板,其他的黑板就挂在那儿不置可否,作为学生,尤其是当事人恐怕要心存嘀咕。既然课堂上生成了一些东西,我们的教育者就有必要认真对待,而不是被课堂环节牵着鼻子走。

事实上,后来的全班同学朗读全文这个环节完全可以省略,这个环节孩子没有得到什么,尽管老师要求带着课堂之初归纳的感情去读,可孩子们还是没有入味。

这样的课堂,我们有许多东西去反思,需要我们的教育理论构建者和课堂实践者认真对待课堂的生态发展,带有满腔的热忱,积极投身到课改浪潮中去,没有理由不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四季如春的温情,这样的人生才会非常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