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学校为啥很难培养出核心竞争力人才

发表日期:2014-11-10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最近,有网友在博客上说,自恢复高考以来,全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文理科状元,可真正在我们这个国家服务的人,比例是非常之少的。绝大多数人都到外国去,后来就没有了声息,这一点上,从国家的考虑,那是培养与流失不相协调,固然,国家的条件可能没办法与国外相比,但总比解放前要好得多吧。

事实上,像钱学森、李政道、杨振宁、李四光这样的民国培养出来的高科技人才,在状元这个领域其实并不理想,为什么存在钱学森之问,确实令人警醒。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做一个文明的狮子,可至少我们应该是狮子,这个实质性的目标不可改变的。欲使国家强大,靠什么,难道仅仅靠国民生产总值吗?实际上不是这样的,靠的就是人才的智慧比拼。人才的培养如流水一样,一刻也不可马虎,如果在人才的培养上出了大问题,那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致命伤,不可想象的。

犹太人、日耳曼人,日本人,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挺直腰杆,很简单,他们有许许多多的聪明才俊,我们尽管人口众多,但总体上的人才竞争力却并不如人意。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毋庸置疑,但是教育的培养方向出了问题,人才就会面临着饥荒,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

我们的学校教育似乎总是在做修剪的工作,而不是围绕人本身量身定做,培养出一个个不一来。大自然的规律非常明确,那就是希望万物按照自己喜欢的姿态生长,可是社会的发展,统治者想要巩固政权,又会极力地阻碍人的自然发展。他们压迫学校培养一个个模子里的人,就像工厂里生产的产品,无需辨认,只要看到型号,闭着眼睛都会知道是什么样子。

教育的目的一旦降低标准,与世俗保持一致,那么教育就会得到更多的非议,这是目前教育存在尴尬的关键。为什么要谈教育的专业化,可是教育到底怎么样专业化,我觉得需要从教育的目的上下点功夫。我们的教育顶层设计,似乎没有了独立的姿态,哪儿出了问题就医治哪儿,很少给出教育人满意的教育目的。

教育要想培养出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那就需要抬高自身的目的。如果你走进学校,问问孩子们,就会发现,孩子们的价值观特别的平庸,他们的学习就是为了上一个好的学校,找一个好的工作,然后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样的目的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想要在世界的舞台上做一只文明的雄狮,恐怕目的过于平庸了。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往往是胸怀大志,知道为天下苍生的前途考虑,知道为民族的发展不屑努力,这样的人才是民族得以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有人非常悲叹的说,我们如今的一些出名的科学家,往往都是民国时期培养出来的,很明显,那时的教育还是带有民办性质,校长往往具有大情怀,打心眼里希望一所学校能够培养一大批社会上、乃至于世界上一流的人才。北京的蔡元培、天津的张伯苓先生、南京的陶行知先生就是那个时期的典型代表,实际上,这些人的努力没有白费,多少优秀人才的涌现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们的校长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老是迎合世俗,说得好听点那是办人民满意教育,说得不好听点,那就是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这样下去,教育只能不断地摧残人才,让孩子一个个痛苦的学习者,成了典型的考试工具,如此教育,又怎么能够令人民满意?

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说到底那就是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也就是古人所认为的光宗耀祖,可惜的是,许多孩子辛辛苦苦地考进了某个重点大学,但是一毕业也就意味着失业,这样的教育恶性循环又何谈人民满意。教育说到底是一个系列工程,他需要每个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围绕一个目标前进,如果仅仅为了眼前的利益,搞什么急功近利的行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摧毁人的兴趣,给人的进一步发展蒙上阴影。

每次找孩子谈话,他们很少跟你说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物,总是嘚嘚瑟瑟地在思考,这一条题目怎么没有做出来,那张试卷怎么没有考到满分,家长、老师会怎么看待自己,就是没有孩子为天下苍生而学习、读书,这难道不是教育整个系统的目的出了问题吗?孩子们不敢想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一张张试卷已经压得自己没有生机。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孩子兴致勃勃地在谈论自己的快乐,可是一边的家长马上红着脸吆喝道,你有什么了不起的,这次考试怎么没有满分。马上孩子没有了活泼劲儿,只能垂头丧气地躲到角落里听着大人在东南西北的胡吹。

家长走进学校,关心得最多的莫过于孩子的成绩,社会对于学校的评价,也是看这所学校考的成绩如何,教育机构考核学校,也是把数据一个个列出来,看你的平均分排多少。社会关注的是你考了多少重点学校的,教育机构看你的平均分达到多少,一切以分数说话,也不考虑其他因素,一味地吆喝着每个教育工作者向分数看齐。许多教研活动,也是以能不能考高分为前提,甚至许多学校为了考取像样的成绩,不惜加班加点,不惜牺牲孩子的健康,只要有一点工夫,就会义无返顾地把时间算得死死的,孩子吃饭、学习、睡觉,就像工厂里的流水线一样,没有时间去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时候,憋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就会狂吼几声,或者与同学闹着情绪,这样的学习状态很难逼出大智慧来。

爱因斯坦认为什么是教育,那就是步入社会以后,忘掉了许许多多的学校所学的东西,剩下的就是教育。我们的这种及时性教育目标,可能产生一个个高分,但是能够让孩子记忆犹新的却不尽如人意,许多孩子都不愿意谈论自己学习时的伤心事,何必呢,好好地黄金时期就是在机械的分数比拼中失去了一切。

每次翻阅一些教育类所谓奇迹的书籍,总是在拿分数说事,殊不知,孙维刚老师之所以令孩子们难以忘记,并不一定是知识本身,恰恰是先生的人格魅力。一个普通的教师,如果你真的想培养出像样的人才,你就得敢于挑战自我,真正地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这一点上,孙维刚老师做出了榜样,他事先士卒,学生不做的自己也肯定不做,他懂得孩子,知道孩子发展需要什么,这不是冠冕堂皇的分数所能决定的。

在这个繁华的世界里,人如何克服浮躁,显然孙伟刚老师心中有答案,他的班规看上去不尽如人意,事实证明,他对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他没有把目光仅仅锁定在分数上,知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每天与孩子们一起劳动,要求男生每天跑一千五百米、女生每天跑八百米,提出神圣的课堂永远安静,明亮的教室永远干净,这对于孩子们的发展无疑是终身的。

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许多人无所事事,没有自己的智慧,说到底,那就是社会上的诱惑太多了,整日里灯红酒绿,一个没有任何定力的人是很难大有作为。试想想,许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完成的,这样的工作方式怎么可能给一个国家带来什么出息的成绩来。我发现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他不仅善于学习,也知道自己每天需要干什么,否则,也不会有儒商这样的名词。

国家的发展需要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不要老是千篇一律,干什么修剪工作,教育说到底还是服务性的职业,他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真正关注孩子终身的发展,评价一所学校,不能仅仅看其短期的行为,完成可以把目光放远一点,只有成为社会上有价值的人这才是真正地王道,那个时候,教师才能够把目光调整到关注孩子的修养、习惯、大智慧上来。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在茫茫的苦海中,只有忘记世俗的一切干扰,坚定不移地干自己擅长的事儿,才有可能为这个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