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学校发展不可回避的三个问题

发表日期:2014-11-9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时间飞快,马年即将来到我们中间,试想想一年的时光,一切恍如昨天一般。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留作纪念,只能如实地结合一些问题来反思当下的教育,不为什么,就是希望教育变得愈来愈好,名副其实地成为利国利民的伟业。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描写国民的劣根性来让一个民族挺直腰杆做人,柏杨先生写下《丑陋的中国人》不是希望给国人丢丑,骨子里还是希望中国人变得更好,当然了,我的笔下也不同程度的暴露了日前教育存在的问题,说白了,也是希望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站起来,成为世人都非常仰慕的事业,不是表面上的,而是内在骨子里的。

盘算2013年发生的那些事儿,我觉得教育依旧没有克服那种浮躁的心态,依旧为了特定的利益放弃了教育本身的真谛,那就是以人为本,关注孩子的健康幸福成长,而不是为了什么政绩、虚荣在一个劲儿的折磨可怜的孩子。一直以来,人们总希望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殊不知,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给人以阳光的心态,从而造就一个个心灵“真”、“善”、“美”的社会主义新人,这当然需要老师成为孩子心目中灵魂的工程师,至于能够做到,我觉得教育改革发展之路还很漫长。目前,我反复思索总觉得学校教育存在三大问题,不容回避,需要认真对待,它可能存在许多老师中间,包括自己,只有很好地解剖自我,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卓越人生。

问题一:过度挖掘。

当下还存在孩子的教育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之争,有些人嘴里说着孩子教育可以输在起跑线上,可行动上恰恰相反,只要有条件,都会把孩子送到名校、重点学校,乃至于想尽办法让孩子在国外享受优质的教育。这种言行不一致的人固然可恨,殊不知,教育本来就没有什么起跑线,只要孩子学得快乐,又有什么必要去争论什么起跑线呢。我认为拿一只鹰和一只乌龟来做例子,说明飞翔与潜水这两种本能,从而突出起跑线的有没有必要是非常荒谬的,说不定,对于一只鹰来说,它适合飞翔,它的起跑线说不定会从刚刚学会走路就开始,而一只乌龟,你就是在怎么等待,天真地希望这只可怜的乌龟也有鹰飞翔的本领,那是不可思议的。相反也是如此。我觉得起跑线的问题只是肤浅地谈论时间先后的问题,就是没有关注教育对象本身的特点,自然会没完没了的争论,可以肯定,也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可以宣布。

我认为撇开起跑线不去争论,关注人发展本身才非常有必要。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我们这些大人认真地观察,从而发现孩子自身的潜能,当然了,孩子有这方面的潜能,但也不要一味地索取,这是不利于培养一个孩子成为健全人格的未来人。我们许多大人,只要发现孩子对某个方面有一定的兴趣,马上就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在这方面是天才,可悲的是情况往往不是如此,许多孩子之所以对某一项东西感兴趣,完全是出于好奇之心,一旦真正的走进去,又未必如此。

经常听到有些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当初不是你要学的吗?现在又哭哭啼啼的了,问题是,这种仅仅凭着一两次的好奇,就迫不及待地给孩子加马力,其实不是在挖掘孩子的潜力,反而因为过度的挖掘,忽略了人自身成长的规律,自然会让本来可能存在的潜能随时消失。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承认是一个慢慢发展地过程,要学会等待,说不定在温馨的环境下,孩子还能够不断地认识自己,调整自我,从而铸就完美的未来。

大自然不希望人类因为贪婪而无限制地索取,等到一定的极限,造物主说不定就会带来无限的灾难,乃至于让整个人类毁灭,同样的,教育也不能固执地认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过度的索取,就能取得理想的虚荣,殊不知,你这种思维说不定会毁灭孩子将来终身学习的习惯,这对于一个民族全面发展无疑是有害的。

问题二:拿来主义。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拿来主义之类的文章,批判了那些不问对象,尽可能拿来的现象不足取。殊不知,当下的教育也存在这样的诟病。君不见一个地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马上会出现一拨又一拨的人走过去考察,可惜学的往往是形式、皮毛,至于效果如何,那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更加有意思的是,许多教育管理者总希望以改革为平台,以拿来主义为载体,从而寻求提升学校发展的良药,做着快速成功的美梦。当然了,冠冕堂皇拿人家东西是不行的,只不过是换了一些名称,照样是换汤不换药,搞一些所谓的课堂改革。可惜的是,人家那儿能够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如我在《洋思奇迹背后的成功之道》所说的那样,人家不尽管课堂本身,还在其他方面有建树,否则仅凭课堂改革是没办法把改革走向深水区的。我觉得这种依葫芦画瓢式的课堂改革有时候改了还不如不改,真正地改革不反对借鉴,但是一定要建立在本地实际的基础之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教育如果忽略了教育对象本身,这本身就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一次次地区性改革失败,我看十之八九都是与这种不假思索地拿来主义有关系。更加悲剧的是,一些崇洋派专家学者,当然是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只知道讲虚头,来忽悠基层教师的江湖派人士,他们以为自己读了一些西方的教育理论专著,在一个讲台上把本民族的教育说得一无是处,让一些有信心的教育改革者也未免莫名的害怕,总觉得一个正常的教育存在什么缺陷,这种心态也决定了许多学校的管理者不相信本校老师的智慧,而把希望寄托在外来力量上,所谓的外来的和尚吃香喝辣,说的就是这么回事。拿来主义者不妨多到校园里走一走,说不定通过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之上,还真的能够找到属于自己节奏的改革之路,问题是你有没有这个勇气。

问题三:僵化固执。

其实,我们的许多教师一方面抱怨改革的一拨又一拨,影响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秩序,另一方面,随着自己的阅历加深,或者说教育改革一次次的失败,他们不知不觉地出现自以为是的心态,这样的僵化固执看待问题的行为也不利于改革深入发展。我觉得当下有许多改革之所以失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这种改革老师不理解,自然会产生抵触情绪,再加上管理者有一种好大喜功的毛病,往往不喜欢耐心等待,总是显得迫不及待,那些表面的文章反而伤害了老师的改革积极性,导致改革成了少数人表演的时刻,大多数人只不过是看客而已。我经常发现,一些学校吹嘘自己的改革有多出色,只不过是让几个年轻的教师按照某个理念上一两堂公开课,你只要到其他班看一看,还是原来的样子,这样的形式主义改革自然没有什么效果。我认为老师一旦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总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那么这个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就会走向僵化,乃至于没有了原来的活力,这是任何教育人所不愿意看到的。一个像样的学校,工作人员在年龄结构上应该合理些,而不是因为某个地方生源少了,就不再派什么新教师了,这样的做法无疑忽略了学校成长规律,不利于学校正常发展。有人问吴非老师,自己学校有个老师,学校派人听课,也给他提出了建议,可是这位老师就是不买账,反而站起来反驳,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一听说这位老师已经五十多岁了,吴非老师马上幽默地说来不及了。可以说,吴非老师说的是大实话,一个老师一旦固执己见成了习惯,那是什么外部力量都很难改变的。我觉得一个地方要想把教育搞好,不能在改革方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建立一个完整可持续的网络,让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处于改革进行时之中,这也是许多名校之所以屡战不败的原因所在。

当然了,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其他的问题,本人认识水平有限只能说这些,也算是对新的一年最美的礼物吧。我认为教育不真正意义上克服这些问题,说不定一次次改革还会在学校教育中失败,只有正视这些问题,以过去为戒,才能够做到以人为本,关爱孩子的健康成长,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让学校在改革的道路上愈走愈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