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一流的孩子,教师需要做什么

发表日期:2014-11-8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人的未来谁也无法预测,但是在未来,肯定有人会成为一流人才,在一批批学生之中,我们谁也无法判断,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给这些一流人才以帮助。

老师,自古以来,就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大背景下,确实还在起着作用。老师们以知识的占有者为权威,控制着教学的进度,圈定学习范畴,引领孩子们在考试的道路上实现一个个目标,这是社会认可的,更是家长愿意看到的。

其实,每个教师都非常清楚,有些孩子长大后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起了什么作业,孩子们也不会认为这是老师的功劳,常常会出现师生和谐关系的短暂性,也许我们的老师单一的传授知识,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出了问题,所谓的教成了人,铸成了怨。

有许多孩子回忆自己的上学时代,常常以自己聪明自居,似乎老师可有可无,这也是老师一直不为社会上一些人士所尊敬的原因所在。老师,说白了,就是一个摆渡者,年复一年的,把一届届孩子送到彼岸,又慢不停蹄地回来,反反复复重复着一样的故事,难怪许多人会憋屈得慌,要么无聊的过日子,要么选择另谋高就,如此下去,我们这个群体总是处于多余人的境地。

清华大学朱邦芬院士曾经给一流人才培养提出了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一流人才主要不是课堂教出来的,关键是人才成长的环境(包括小环境和大环境)。第二个观点是一流创新人才要具备一些素质,我们的学生最缺的素质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三个观点是因材施教,他强调尤其是要给好学生提供一个更大的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权去主动学习。(摘自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写的《把学生从“作业困局”中解放出来》)

我们的领导和专家常常会提出一些带有概念性的理论,总是不痛不痒地把观点摆在那儿,至于怎么执行,很少看到一些新鲜的观点,一流人才到底怎么样的培养,我可以想象,要么是借鉴西方的一些理念,要么是举出一些所谓成功的例子,就是没办法把一个问题辩证的解决掉。

我们动不动就否定一种教育制度,可是新的理论在哪儿,谁也说不清楚,这样的思维方式也不符合改革发展规律,真正有价值的改革,我觉得要对改革对象本身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同时对未来改革有足够的理解,尤其是出现的困难有充分的估算,一味地以权威来指责一切,这是不利于改革科学发展的。

一流人才既然不是课堂教出来的,我们的课堂除了教给孩子知识之外,到底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环境,这是专家们需要考虑的问题,至于课堂之外的一切时间,到底怎么样引导孩子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这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学生真的缺少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吗?我们需要进一步调研,找到孩子缺失这些品质的真正原因,还有孩子有更大的主动权去主动学习,不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这样的学习方式……

这一连串的问题,说不定就是一个个课题,需要每个从事教育教学的人终身思考的。我觉得考虑这些问题的前提,那就是认识教育者本人,哲学思想的一个前提,也就是认识你自己。改革的关键点也是人本身,这一点上忽略了,一切改革也会无济于事。

杜威先生在《人的问题》这本书上说过,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千千万万年,他大部分时间总是满足于事物的现状。即使对于在我们看来是专制力量专横表现的社会组织也是如此。从不可知的年代以来,人类的性情就是把属于长期传统习俗的东西归之于神圣的来源和受着神圣的制裁。个人不是追求变迁,而是害怕变迁。

我们指望身边的所有人都改变自己,那是非常困难的,一切改变只有从自己做起,一旦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发现自己快乐的源泉。

许多孩子不免疑惑的问我,老师,别人在办公室里聊天,你怎么能够专心致志地在这样的环境里看书。我总是告诫他们,做学问,就应该静下心来,不断地阅读,不要在乎环境怎么样嘈杂,自己的心永远属于自己的。

一切从自己做起,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反思自己,相信这种追求方式会在一流孩子身上铸就新的力量,这是潜移默化的,也是需要任何一个教育者所坚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