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孔子品格散发无限教育魅力

发表日期:2014-11-7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孔子,这样一位颠沛流离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没有什么显赫的权势,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代国人。没有孔夫子的存在,就谈不上中国的文化,没有孔夫子的教育品格,我们就很难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要指望成为全国闻名的教育工作者,只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干好本职工作,一切也就无怨无悔了。问题是,花花绿绿的社会,我们常常在失衡的心态中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无意中被情绪冲昏了头脑,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行为,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自我感觉愈来愈好,不知道自我改过,误人子弟,不思进取,这些在我们的行业中并不少见。

有人说,在我们这样的职业里,有一部分人是活得没有良知的,他们理所应当地得到国家的俸禄,却不为国家干教育的事业,这是教育之所以诟病的原因所在。社会的矛盾往往是干得多的人反而被人指责,不干事或者少干事的人却成为快乐王子,可以逍遥地拿工资、混日子,没有谁可以对你说三道四,这样的怪现象,事实上不利于我们这个群体良性发展。我们这个群体不是靠什么绩效工资来激励人们的工作斗志,而是依赖人们的良知来解决问题。许多有良知的教师活得并不轻松,一方面要努力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接受外界的指责和冷嘲热讽,白头发很快出现,皱纹很快爬满整个脸部,如果没有一定的教育品格,恐怕会有更多的教育人沉沦。

孔夫子没有什么大的欲望,只不过想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商周时候的秩序而已,然而上天总是给这些人磨难,急急如丧家之犬,一直颠沛流离,尽管如此,先生还能保持自己的高贵品格,一大群弟子跟在后面,亏得一部《论语》,否则先生也很难影响到后来的几千年。

孔子作为封建思想的基础一直被各个朝代所利用,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批判与欣赏,不需要任何的负担。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学习孔子,内化孔子的教育品格,这是解决教育痛苦和超越自我的最佳途径。

首先,克己是重要前提,孔子认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一个人只有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不断地调整自我的情绪,使之合乎教育行业的规范。人们都知道冲动是魔鬼,可是在急功近利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常常为自己的情绪左右,往往干出连自己都觉得出格的事儿来。我们与孩子之间常常出现一些矛盾,本来完全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偏偏无名火上头,人成了情绪的奴隶,没完没了地采取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只能让孩子与自己的距离愈来愈远,甚至有些事儿是永远没办法弥合的。扪心自问,我们总会淡忘那些不愉快的事儿,可是你可能忘记了,你的学生未必忘怀,这是教育之所以失败的关键所在。教育工作者,他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不妨心平气和地寻找原因,在发火之前,不妨多数数数字,多告诫自己,发火是没有效果的,久而久之,你就会平和起来,大脑也不会干出一些不理智的事儿来。有人说得好,你外表可以生气,但是内心千万要冷静,这样就能做到收发自如,不至于忘记了教育本身的魅力。如果你能做到,突发的事情面前,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什么事儿都不会如丧失理智时那么的糟糕。我们的许多事儿不就是因为一两句不投机的话,一两个不理智的行为,导致小事变成大事,进而不能收场了。

其次,力行是重要的过程。孔子认为“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反对言过其行,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说教的成分偏多,许多时候,自己讲出来的东西,事后想想都不切实际,这样的话说多了,孩子自然也就不买账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在教室里喋喋不休,可是走出教室,自己却不带头执行,反过来却责怪孩子不懂事,也不知道是什么逻辑。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说的就是,一个人要做一名好的教育导师,必须躬身力行,这种身教作用远远大于言传。许多老师抱怨孩子们不喜欢读书,我不免要问,你读书了吗?你不也是一到办公室,要么发牢骚,要么责骂孩子,实在无事那就闲扯,很少见到一个人能够静下心来读点书,这样的行为,来来往往的孩子尽收眼底,少数话多做事,话多不灵,原因就在这里。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忘了,一个人的成长没有重来的说法,每个呵护成长的教育工作者都没有资格在一边敷衍。教育,就是一面镜子,你给了孩子什么样的形象,孩子们也会反馈你什么样的行为,如果孩子出现了问题,我们常常能够从大人的身上找到影子,这是毋庸置疑的。

再次,内省是必须的途径。教师往往会在快节奏中忙得焦头烂额,殊不知,是什么让我们的老师焦头烂额,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教师总是置身琐事中不能自拔,没有学会跳出事情本身看问题。我们有时候表现出比孩子还差的心态,为什么呢,我们的教育主管总是为了虚荣忽略了教育本身的规律,把一个个孩子抽象起来,以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教师教育的成败,这种非人性化的考核指标,自然不利于教师正确地看待孩子的成长。许多老师,呕心沥血,把一届届孩子送到了理想的学校,可是得到的往往是一辈子的误解,这也是许多教育工作者没有成就感的原因所在。我们的教育内部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学会自我内省,不要为了分数而忽略了教育的内在规律。我们的教师也不要犯红眼病,只知道嫉妒别人的成绩,不知道反省自己的失败。孔子认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说的就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好的东西,我们要认真学习,千万不能固步自封,不要的东西,不能够迁就,我们没办法改变别人,但可以从别人身上看出自己的不足来。人喜欢议论别人,就是没办法反省自我。如果我们的教师从身边的教育实例中看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有什么不好呢。

最后,改过是重要的态度。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可是人们对于犯错误存在的态度不一样,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改过是关键。孔子认为“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只有学会改过才能自新,这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步入卓越的必备态度。我们往往为了面子,故意掩饰自己的错误,对于明明存在的错误千方百计地辩解,能推给别人的就推给别人,能敷衍过去的就敷衍过去,最后真正遭殃的就是那些无辜的孩子。我们经常听到某些老师抱怨自己的学生如何差劲,殊不知,给什么样的学生,他们都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自我感觉特好,毕竟,好学生不是自己教的,不好的学生自己也教不好,自己干什么呢,自己也不知道,如此一来,自己反正没什么错误,错误的都是学生,如此的做人品格,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喜欢说谎,做人浮躁,不就是大人的行为在起作用吗?一旦学生发生了什么事儿,老师往往会说,你们怎么样,从来不会说,这是怪我,我们应该怎么样,拿学生当外人,自己不敢揽事,也不屑揽事,总觉得一切都是别人的错,如此下去,又怎么可能得到孩子们的支持?

将心比心,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像孔夫子那样,克己、力行、内省、改过,做到教育时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自我发展不避讳错误,能够做到温文尔雅,这样的教师又有哪个学生不喜欢,相信有了孩子们的支持,我们又何尝不能够在教育大天地里开创美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