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教育需要从环境上做大文章

发表日期:2014-11-6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李政涛先生在《教育常识》这本书上记载了一则故事,讲冯恩洪校长有一次住高档酒店,每个人在进房间的一瞬间,都选择了犹豫,因为打开门,发现里面一尘不染,自己的穿着打扮与这个环境不一致,自然也就认真起来,直到勉强可以融入环境为止。冯校长并没有就此停止思考,而是觉得我们的教育如果也能给每个人这样的震撼,那是多么伟大的事业呀。

冯校长从此以后,特别注意校园环境建设,当然了,这里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软环境注重文化品位,硬环境注重搭配合理,整洁优美。一个名校长在一瞬间的顿悟带来的是整个学校的奇迹般的变化,可以说,真正意义上地深入思考,我们总能够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

李政涛先生非常敏锐地发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如果不同大环境上下功夫,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先生曾经到韩国去考察学习,发现人家国民的素质非常高,排队坐车子,自然不会抢着坐专门的位子,宁可在另一边挤得满头大汗,当然了,保持安静是基本的素养。可惜的是,放到国内,你会自然而然地放弃一切文明,变得异常粗俗起来,慢慢地,一些不好的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地变得理所当然。可见,教育没有大环境作为背景,真的没有多大的功效。

日本大地震,人们在对日本国民存在偏见的同时真正见识了人家的高位素质,很难从镜头里找到吵吵嚷嚷的现场,很少有人哄抢物品,反而是我们的国民耐不住性子了,在谣言惑众中,选择了哄抢食盐,真的有点难以想象。可以肯定的说,其中也有一些教师、公务员以及专家学者,这是值得许多人去反思的。

一个国家,如果不从大的范围构建教育环境,这个伟大的教育是很难有新的突破。我反对把教育功能无限制地扩大化,毕竟教育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发挥着有限的作用。有老师感叹,自己在学校里辛辛苦苦地教导孩子们要学会做一个怎么样品德高尚的人,可是一旦孩子回到家了,一切就会变得面目全非,5+2甚至会出现等于零的现象。

为什么孩子们在教育上存在程度不等的难题,问题就是教育在各种环境中存在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在相互抵消,在困惑孩子的判断,出现价值取向的混乱恰恰是教育效果没办法显现出来的原因所在。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明白,真正伟大的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支撑,缺一不可。

冯恩紅先生能够认识到环境对人教育的作用,在学校加强文化建设,李政涛先生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对比非常敏锐地发现一个国家的教育需要整个社会承担责任,难怪许多出色教育工作者都能够在教育环境上大做文章,从而取得一定范围内教育成功。

魏书生先生就是一个善于经营教育环境的能手,读他的书籍,十之八九都是在各个角色上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幸福教育感从何处而来,魏书生先生看得一清二楚。先生认为一所学校只要有一个人跟你作对,你的管理就不会好到哪里去。这也是先生之所以强力推行民主管理的原因所在。

当下教育存在的尴尬就是许多行政领导都是任命式的,他们几乎都是执行上级命令的应声虫,很少结合学校实情进行认真地判断、整合,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找到合适发展的道路。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果我们的行政领导不能从根本体制上进行改革,还是搞什么人情关系,可以说,这些领导不会带出老百姓满意的学校。

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学校一开始文化气息特别浓郁,然而这种文化气息与人内心精神是完全脱节的,只能出现文化环境在风雨洗刷之下褪色,人置身其中也就没有了感觉,这样的尴尬现象自然不利于人格力量的凝聚。我们一向反对口号文化,需要文化从整体上进行设计,具备延续性、穿透性,不能够搞应付主义,表面文章,否则,这样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

李希贵先生在《学生第一》这本书中就明确的表达出一个学校要想提升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有丰富底蕴的文化氛围显得非常的重要和必要。其实,李希贵先生非常聪敏,他善于挖掘师生的智慧,让学校的文化氛围时时散发浓郁的气息,激励着每一个置身学校的人去努力开发新的文化,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

我为一些教育家敏锐地把握住教育的内涵,大胆的进行改革而深感佩服,但是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又为这些教育家的努力被社会无形吞噬而悲叹。教育如果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显然是收效弱微。这需要社会上下每一个人都要有清醒的认识。更何况现在的教育已经陷入了世俗化的死胡同,许多学校为了某种利益,不顾教育规律,不愿意在学生品格教育上下功夫,只是单方面地抓考试成绩,这种倾向甚至会危及学校价值观体系,如此下去,学校价值观会变得模糊,人们会对教育失望,这样的教育结局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我觉得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的文明进步息息相关的,国民的素质高低将决定教育发展的宽度和厚度。在我们教师内部,那些不愿意踏踏实实搞教育的人还大有人在,为人师表对于有些人而言还是口头说辞而已。每每到某个学校,只要发现地上有纸片,我都会特别的在意,毕竟有了一张纸片,就会有无数个纸片产生。最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校长室也显得混乱不堪,许多教师办公室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烟头随处都是,如此环境下,学校又怎么能够搞好。姚止平先生尽管离开了我们,但是先生一生都在追求伟大的教育,提出扫地也要扫个全国第一来,真是这样的精神才出现了栟茶现象。一所学校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闻名的名校,我觉得没有一个可延续性的理论作为支撑,一切表面文章是很难推动教育深入发展的。

教育不需要过高的设置,但是需要教育的人文环境别具一格,否则,没有了教育灵魂,再搞什么形式主义,再大的投资也不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朱永新先生主张建立完美教室,其良苦用心也就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提升学校的人文环境上一个新的台阶,然而这种美好的愿望往往被形式主义搞得乌烟瘴气的。我觉得中国的教育改革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一个好的理念,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常常会违背了人的发展规律,出现一些表面文章,进而利用这些表面文章的失败来否定理念本身,这可能就是教育改革走不远或者失败的原因所在。

我觉得任何改革都有合理的一面,只要抓住其实质性的东西,我们就会为学校的发展,课堂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抓手,这既是挑战又是机会,永远属于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君不见每次教育改革,都会有一些新星产生,这些新星既成就了自己,又给一个团队带来了力量,这是值得许多人去深思的。

教育需要从社会这个大环境上去下功夫,需要从学校这个小环境上去落实,更需要从家庭这个永恒环境中去汲取力量,可以想象,教育要想根本上得到改变,环境的改变需要任何一个教育人去认真设计、经营,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