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警惕压迫者教育肆虐校园

发表日期:2014-11-5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用弗莱雷的话说,压迫者教育只能激起更多人的反抗,不利于人类正常地发展。其实时下校园,压迫者教育依旧占据统治地位,也不知道是不是人的本能,还是自大的结果,我们总喜欢以大欺小,以经验作为权威对别人吆来喝去。

我们的课堂还存在“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这样的命令式词汇,看上去是在尊重学生的选择,其实学生完全可以不要动脑子,都知道该怎么回答。这样来回交流表面上非常热闹,学生可以不动脑子的随便滥竽充数,老师也不需要担心孩子提什么反对意见,殊不知,一堂课,孩子一旦没有了合作、探究,思维训练想要得到飞跃发展,那是天方夜谭。

我们的民族并不是缺乏创造力,而是教育由于迎合世俗扼杀了创造力,小时候有问不完的东西,等到了长大之后,反而发现没办法问,如果有人天真地问一个比较二的东西,说不定就会迎来哄堂大笑,至于到底是不是二的问题,恐怕谁也不愿意去思考。我发现许多学生不是在研究问题本身,而是在揣摩教师到底什么意图,这样的课堂又怎么会在知识的王国里自由翱翔。

有人说得好,我们不是在激发人的创造力,而是在随意扼杀人的创造力,总是让孩子们顺从大多数人的意愿,不愿意尊重孩子的个性,似乎一个孩子与别人不一样,就是大逆不道,似乎就应该被人嘲笑。其实,人要想有创造力,我觉得需要有勇气做少数人,毕竟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试想想,在孩子们成长的课堂上,我们老师以自己的权威来压迫孩子成为普通人,这样的课堂事实上就是在枪打出头鸟,让孩子不敢越老师权威雷池一步,这样的教育能够带来什么力量,真的值得怀疑。

老师在课堂上主宰一切,他们以孩子是否听话作为优秀的最佳标准。这不,家长吩咐孩子,到了学校要听老师的话,等到了社会,又要听领导的话,就是不问问内心,到底人活着应该听谁的。英国人怀特海先生写过一本书,题目是《观念的冒险》,在这一点上美国人似乎走在英国人前面,美国人的创业精神事实上都写在《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里面了,人要想在行动上有什么冒险,我觉得在思想上、观念上要有大胆的思考。一切社会的变革,我觉得首先应该是思想领域的变革,试想想,没有璀璨的古希腊文化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又怎么会产生轰轰烈烈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一个时代的发展需要思想作为引领,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了什么样的社会。教育往往是创造出新思想的摇篮,如果教育一直是以压迫的方式来解决传承问题,那么知识是学到了,可是创造力也丧失殆尽,这是非常不值得的。

罗素先生在《西方的智慧》一书中开宗明义就说,书如果不能合理的看待,那就是一个人精神领域的监狱。人只有把书里的思想融为自己血液里的一部分,真正做到人与书都是生活不可分割的,达到人生就是一部大书的境界,你才会从书的世界里得到更多的养分,从而成为高智商的知识分子。我们总是以记忆力的强弱来判别一个人是否优秀,事实上,一个人的生活需要意志、品质以及思想来支撑和维护,否则,人就算学得再多的知识,也不过在社会上成为可以吹嘘的谈资或者考试的工具而已。

学校的学习不能决定一个人到底能够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社会的立足需要一个人的胆量,需要一个人的品质,需要一个人的坚持,缺乏了这些因素,你就算成绩优秀,也不能成为一个自己特别满意的人。

学校教育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觉得如果仅仅是为了考取什么分数,或者贪图享乐,这样的短视目的自然不能培养一个独立精神的人。有人困惑,大学教育就是为了找工作吗?如果把目标狭隘的锁定在找工作方面,忽略一个人独立精神的培养,这样的大学教育自然不能让一个人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超凡的品格。

我一直都非常困惑,在网络间,如果你的观点与别人不一致,别人不是自我反思,而是本能地站出来否定你的一切,俨然是一个刺猬,生怕别人说的话刺痛了自己的阴影,这种缺乏包容的心胸往往让许多人不敢多想,甚至懒得怀疑一切,反正别人也这样过,我有啥不可以呢?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专家领导用自己的权威来压迫教师服从自己的一招一式,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又在无意有意中让自己的知识凌驾于孩子之上,只要有不同的声音,要么大声呵斥,要么想尽办法向着自己的路子启发,似乎孩子一旦有些思维出入,就觉得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最美的课堂就是自己说一句,大家跟在后面应和一句,直到下课铃响了。实际上,有些公开课,老师一旦发现有卡壳情况出现,马上采取措施,要么自己找台阶下,要么请脑子灵光的学生代替回答,总不能因为一个环节忘记了课堂的完整性。我发现许多老师上课的时候喜欢看手表,不为别的,就是希望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自己的掌控,哪怕孩子已经跃跃欲试,可是看到时间,马上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马马虎虎走到下一个环节,如此课堂看上去特别完美,可真正能给孩子什么,也许真的很难说清楚。

压迫式的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又会依赖少数孩子的帮衬,这样的不由自主地融合,自然不能让课堂面向全体。有生命力的课堂应该是教师随时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状态,不抛弃、不放弃任何坐在教室里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

眼睛里到底是学生还是教材,这往往是一个人是人师还是经师的关键,教育教学为什么会让一个幸福的教师一辈子不觉得无聊,说到底,眼里有人了,那么课堂自然就会上演一个个精彩的传奇,你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付有不同的魅力,否则,孔子也不会与学生在草地上挥洒自如的谈话,亚里士多德也不会大胆地说道,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师生并不会因为知识的悬殊就没有了平等的对话,那种师道尊严最好被平等中的首席官所代替,教师不是知识的决定者,更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他应该是知识学习的引领者,是许多学生发展思维的奠基人。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自卑,也不会掩饰自己的知识不足,反而主动向孩子请教,在教与学中相互成长,这才是教育幸福的原因所在。孩子们不希望一个不懂装懂的人做自己的老师,读《两小儿辩日》,孔夫子的形象一点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反而更加可爱起来,毕竟这位远古的圣人能认清自己,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口号,行动上要求自己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准则,二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者之所以尊奉他,说到底,不是先生的其他什么东西在起作用,恰恰是人格魅力和思想在发挥光和热。

课堂上,不要有多少嘈杂的声音,也不需要有多少刻意设计的精彩,它应该是思想交流发展的源泉,孩子们从中得到启迪,教师从中得到领悟,让真正的学问在课堂上有新的发现,这样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压迫式教育不能让孩子在自由的课堂得到思维完美的训练,教师只会觉得愈来愈厌烦,但愿平等的对话能够在时下的课堂从骨子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谁有意如此做了,谁就是民族发展的真正大功臣!微斯人,吾谁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