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教师应该理性关爱孩子成长

发表日期:2014-10-28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充分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不断地判断这个世界,似乎认识了这个世界,诸不知许多真理往往躲藏在现象背后,乃至于走了许多弯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发现规律,绝大多数人都是跟着感觉走的,我们不要觉得不可思议。

我们用眼睛看这个世界如何的迷人,用耳朵聆听世界的天籁之音,用嘴巴品尝最美的味道,用灵巧的手去触摸感性的东西,五色令人迷惘,五音令人凌乱,天地间,许多现象让人流连忘返,不觉老之将至。孔夫子一生都在追寻梦里的人间乐土、大同世界,可事实上,在人间照样被流离奔波,忙忙如丧假之犬,急寄似漏网之鱼,纵然获得一些心得,然而很难在这个世界变为现实,难怪老先生会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人间的真理,需要人去发现,也需要人们尊重别人的发现,不要被自己的虚荣、面子所迷惑,只要别人比自己强,都会莫名其妙地犯红眼病,打心眼里希望这些善于发现的人倒霉,如此心态又怎么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历史上,许多人因为发现了真理,只能隐姓埋名,如哥白尼,也有的经受炼狱,如布鲁诺,也有一些巧妙的利用了实验,让大伙心服口服的,如伽利略。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坚持维护真理,许多人因为世俗的眼光搞得自己浑身不自在,总是试图逃避这样的目光,难怪孟夫子会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无论什么好的东西,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心去维护,那也不会完全发挥自己的专长,总有一天会走向颓废。牛顿这样的伟大科学家,本来会有更大的发现,纵然是发现了三大引力定律,但是没有坚持下去,到了晚年选择了皈依宗教,做上流社会的一名走卒,自然在科学界没有了自己更大的领域。

为什么会有江郎才尽的时候,原因很简单,一旦自己才气横空而出,往往各种荣誉、虚名会接踵而至,整日里朱门酒肉臭,又怎么会管什么路有冻死骨。可以说,杜甫先生的得不到恰恰是上天给其的最美礼物,否则三吏三别又怎么会读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呢?人一旦被感觉迷了心窍,就算过着风风光光的生活,也只能在小院子里看着燕子归来,花开花落,不觉岁月流逝,无可奈何地徘徊。

佛讲究智慧,认为智慧是一个修行的人从人世界忙忙碌碌的苦海中超越自我,从而发现了智慧之岸却在自己的内心。人只有把许多世俗的东西从大脑里清洗出去,那甘泉般的智慧才会注入心间。康德说过,人应该时时关注头顶上的点点繁星,审视自己的道德法则,更好地认识自我。可惜的是,天地之间,迷惑人的东西太多了,每天许多的应酬,数不完的形式主义,都在消磨人的时光。也许有人说,我又不是什么当官的,这些跟自己无缘,殊不知你每天照样被声色牵着鼻子走,一点也没有感觉到。

在工作期间,不知道自己工作的价值,只知道荒废日子,回到家,马上打开电视或者电脑,一些喜欢的电视、电影还没有看完呢,等到疲倦之气来临,又立刻进入梦乡。睡觉时,人因为白天的感情波动而自由的在飞驰,有时候酣畅淋漓,有时候苦涩不堪,有时候乐而苦短,就是没有谁去关注、审视白天发生的一切。大的哲人往往在不断地审视中发现了生活中许多东西被直觉所迷惑,从而不断地与这种懒散式的直觉作斗争,只要坚持下去,你就会变得智慧起来。

教育,说到底就是人的问题,既然人或多或少地被直觉所左右,自然不容忽视了。教育的对象是人,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因为各种考核忘记了教育的对象。许多不切实际的规矩常常是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就是不愿意着眼于人的未来。

也许有人说,我管得了别人的未来吗?社会和教育机构考核老师的就是铁板上的分数,难道这样做有什么错呢。我从来没有反对分数,只不过让学校的学习生活唯一地归为分数,这是不合理的,这可能会给学校带来好的声誉,可对于教育对象本身的发展,那是非常糟糕的。

我们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总觉得只要分数上去了,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事实上,真正理性的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只有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的教育才会变得有规律可循,分数自然也不是什么问题。

我们往往会就分数谈论分数,一旦孩子哪儿不行了,大脑里凭着自己的意愿进行评判,也不管教育对象的真正原因,这样的做法,孩子可能没办法辩驳,只能默默地忍受,当然了,这会让师生之间关系处于微妙的状态中,显然不利于教育对象的健康成长。

同样是迟到,有时候如果简单粗暴,凭直觉处理,往往会让一个善良的孩子迷惑。比如,有孩子的迟到可能是因为生病了,也可能是因为家里发生了变故,如果教育工作者深入一点,理性一点,很明显,你会得到现象背后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一旦找到,孩子也会因为你的善解人意心服口服,心平和了,学习自然会上一个层次。

我们老是凭着直觉来责怪别人对自己怎么样不公,殊不知,一个善于反省的人才会从自身找原因,这样的人也更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我发现维护一个人继续下去的不是理性,更多的是自以为是的直觉。如果你给其找到问题,稍加点出来,他肯定会不以为然,不免嘀咕道,我一直这样的呀,没有什么错呀,孩子不是非常好吗?事实上,他的感觉良好并不一定是干得好,往往是一种不对等的教育而已。

我有这样的渴望,那就是希望每一所学校都能够实行学生选择教师这样的措施,如今的学校,孩子都是被动的指派给某个老师的,就算老师不称职,也只能非常无奈地在课堂上煎熬。有时候,我到一些中年教师的班上去听课,不知为什么,内心有一股莫名的冲动,那就是希望这样的课赶紧结束,上面说得支支吾吾、走马观花,就是没有把一些道理说清楚,自然下面听课的人会觉得脑袋瓜膨胀,几乎要爆炸了。真的佩服一些孩子,他们能够坚守在明亮的教室里,手摆得齐齐整整的,不会说不该说的话,有时候,老师上什么研究课,他们还会主动为老师掩饰什么,也不知当场的老师会有什么样的感激,反正课一结束,就像完成了任务,一切没有后续工作。教与学就是这样,你愈是反思自我的不足,愈是征求孩子的意见,你愈是能够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愈是不会随意的冤枉孩子,这样的工作方式又怎么会不得到孩子的支持。

许多老师抱怨孩子怎么样,就是完全按照自己的经验干事,这样的经验常常是建立在直觉的基础之上,一个孩子什么都没有说,他就会根据曾经的判断给孩子人为的分出三六九等,紧接着就是套上有色眼镜看人,从来不注意人的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想来,这就是教育的悲哀吧!

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教育家,但是只有不断地自我反思,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判断方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孩子,说不定,你的改变会带来课堂的改变,一个孩子因为你的改变而超越了自我,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最大限度的改变孩子,如果我们依旧凭着直觉去判断,显然会出现职业倦怠,你会认为一批批孩子就是上天派来折磨自己的,总觉得六神无主,说出一些草布袋麻布袋——一代不如一代的丧气话来。

人因为直觉所左右,自然希望伴随感觉潇洒走一道人间,但是作为人的教育工作者,我觉得还是应该审视自己,善于从现象背后看到别样的东西,这才有利于真正的处理一件事,有利于更好地改变一个正深陷泥淖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