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温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让孩子诗意般学习生活

发表日期:2014-10-27 作者:温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5888295061

孩子的学习生活岂能没有诗的味道?

中国民族最最骄傲的文化遗产,那就是诗的独一无二,如果拿这些诗来翻译,很难把原汁原味给酝酿出来,诗意般的生活让稍有文化的人更具生活情趣。

海德格尔先生认为,人应该诗意般栖居,一个有情调的人,他在生活中不经意间就会与诗结缘,说出来的话就算再怎么普通,也觉得特别悦耳。从古至今,许多有点水准的朝代,诗一直是人表达自我情调的最美方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诗无邪,春秋战国那么的乱世,人们在交往之时,还不忘用诗歌来传达信息,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言志、歌咏言,屈原遭受了再大的委屈,还是不忘用美的辞赋来写不平的日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部《离骚》,多少人读之不会为之动容!

诗自从诞生之日起,人们在生活中就时时运用,这也是诗歌的形式为什么会变幻无穷的原因所在。古希腊把悲喜剧的诞生归结为酒神在作用,殊不知,中国的诗歌常常与酒文化息息相关,读中国诗,常常会品尝出酒的味道,无论是在春花秋月之时,还是在边塞荒凉之地,浊酒一杯,就算家离得千万里,独自一个人,对着月亮连着影子,只要端起酒杯,马上诗意大发,谁也无法抵挡你斗酒百篇。

汉大赋、魏晋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就连骈文与散文,都有着诗的味道,不这么,鲁迅怎么会认为司马迁写的《史记》会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诗的存在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评判标准,你可以贫穷,可以落魄,但是不能缺乏诗意,陶渊明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在五柳树下不妨碍自己浅吟低唱,柳三变再怎么看破名利,在烟花巷还是不忘杨柳岸晓风残月,最难将息,就是国家不幸,诗家照样可以隔江犹唱后庭花,在悲愤之余,不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可以说,诗已经融入到国人的骨髓,在国家兴亡之间,都发挥着应有的作用,确实值得国人去珍惜。

尽管有些文章的人说道,一流的文章要千方百计地回避诗词和成语,可实际上,文章的亮点恰恰就是诗一样的语言,试想想,《滕王阁序》如果没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佳句,人们怎么可能至今传颂不已。一部伟大的《红楼梦》,为什么八十回前后,人们非议特别多,不就是诗的味道不一样造成的吗?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再怎么荒唐言,作者再怎么痴情,因为有了灵性的诗,人们变得异常有血有肉起来,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故不必说,连大字不识的王熙凤也来了个“一夜北风紧”,看似俗气,却在突兀中有了神奇,再瞧瞧刘姥姥进大观园,真正出彩的地方不就是一两句对酒令吧,大火烧了毛毛虫,食量大如牛,没有简单的诗陪衬,雅俗又怎么可能如此的天衣无缝!曹雪芹先生特别在意诗的运用,他在文字上固然考究,但是在诗的运用上简直到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须根的地步,否则,也不会因为诗未成,泪已尽,作品写出的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惨结局,殊不知,作者的书因为诗未成而过早离开人间,也算是书的悲哀吧!

读《红楼梦》的人最最难懂的是诗,不像《水浒》、《西游》,完全可以绕开诗来了解故事,我们都知道《红楼梦》里的人物的命运常常和诗的内涵连在一起,天作之合,你没办法撇在一边,就像一座座迷宫的锁一样,没有诗这样的钥匙,小说的精髓总是在不远处,就是没办法摸得准。实际上,一部《红楼梦》,如果你把其中的诗歌都读熟,理解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欣喜的告诉你,小说的大意也就自然融会贯通了,不需要为了某个人而挥上老拳,更不会因为某个人物的死而憔悴半辈子,殊不知,《红楼梦》到底写出来的是人生到底怎样,如何看待这样的人生,一朝悟道,自然会抬高自己的眼界,入世与出世在“世事洞达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世道里自然会看破一切,世路再怎么狭窄,也不会阻碍你看清生活的本来面目,其实,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就是生活中不同层面的写照,你不拘泥于什么人什么事儿,就会看出风月宝鉴的真正意图,也就不会如贾瑞那样,沉迷于声色犬马的幻想中不能自拔。

我们不要小瞧古典文学作品里的诗,它常常是这些作品的文眼,如果忽略了其存在的意义,看得走火入魔的人并不在少数,毛泽东主席就认为一部《红楼梦》至少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其实呀,略早的《金瓶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佛印大师的四句诗恰恰是金瓶梅的核心指要,你如果不注意诗中奥妙,自然会学出别的东西来,难怪一些不明就里的人会认为《金瓶梅》是淫秽之书,需要及时禁止,可以说,这本书的命运与《红楼梦》一样,在假道学的眼里,一直是不入流的作品,就算屡次禁止,照样不改其加入伟大作品的行列。

一个孩子,如果对于属于本民族的诗都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认真地接纳并灵活运用,这也算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吧!习近平先生主张学校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有见识的人都知道,先生有针对性,前一段时间,在某地方小学低年级教材上,古诗竟然删得一干二净,整个社会都在沸沸扬扬,实际上,没有了诗的味道,我们这个民族也不知是不是在倒退,我觉得是在向过于功利化滑坡,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的努力看上去要付之东流了。

其实,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愈来愈多地诗歌分析代替了诗意的自然传递,一幅幅画一样的诗歌在支离破碎中没有了情趣,纯功利的应付考试确实在糟蹋一首首美妙的诗,孩子们不是欣赏诗的美的意境,而是在揣摩诗到底该怎么理解才能得到应有的高分。诗其实与歌连在一起,没有拨动心弦的曲调,再美的诗也会失去味道,那种饱含着血肉的灵魂连接着千古不变感情,人要想有真正的根,诗的传播又怎么能够丢弃?

语文老师不要忘记,母语的教学,对于中国民族的子孙而言,诗意的自然表达与传颂显得尤为重要,不信,如果你走进课堂,用诗意般的语言与孩子对话交流,不知不觉中,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给课堂带来强有力的地气,孩子会感受你承载文化的底气,会在弥漫诗意的香气中启智,找到回家的路。魏巍先生为啥记住蔡芸芝女士,不就是这位善良的老师喜欢用诗意般的语言与孩子交往,“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一首赵元任先生谱曲的诗歌,从有感情的老师嘴里读出来,可以想象,一个孩子这么依恋一个普通的老师,不就是这位可爱的老师无形中在传递诗意般的生活吗?魏巍笔下的一个个小故事,不就是一幅幅诗意般的童话,你很难分别其是普通还是伟大。于漪老人家,《往事依依》,连着自己童年的不就是一首首诗吗?连“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先生也不忘用诗的语言来形容美好的童年,《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有童年味道的作品不照样流淌着诗的意蕴,读来怎么会让人忘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做梦都在想,我们这样的国家,如果让学习生活失去了诗的味道,不知道会怎么样的庸俗不堪?但愿诗的国度真正散发诗的味道,每个人在诗的花园里静静成长,沐浴幸福的阳光。